在严峻的形势下,市场不断“倒逼”我国钢铁企业寻觅新的业务突破口和经济增长点,加快了非钢产业的发展步伐。近年来,部分钢铁企业的非钢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,非钢业务比重逐年攀升,优势产业和体系日渐形成,部分非钢产业拥有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。据统计,2011年,我国500万吨以上钢铁企业的非钢产业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0%左右,非钢产业利润已超过钢铁主业。
笔者认为,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,不断发展壮大非钢产业、提升其市场竞争力,绝非渡过难关的权宜之计,非钢产业发展必须纳入行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,让其成为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。但是,与国际先进同行相比,我国钢铁企业的非钢产业发展仍存在明显的差距。
1、对钢铁主业过度依赖,外部市场开拓能力较弱。许多钢铁企业的非钢业务对内部市场的依存度过大,市场化水平有待提升。同时,参与外部市场竞争的意识还不强,距离建立真正的市场化运营机制还有很大的差距。
2、非钢业务摊子铺得过大,业务庞杂,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凤毛麟角。在钢铁企业内部,同一业务有多家单位参与,形成内部竞争,不能在真正的市场竞争中形成合力,也使得非钢产业依存主业的优势被对冲。并且,由于产业交叉庞杂,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。
3、资金、人力、技术投入不足,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保障。钢铁企业目前对非钢产业的资金、人力、技术投入相对不足,一批好的项目无法实施,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,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比较缺乏。这导致企业不敢贸然进入一些已经看好的领域,丧失了发展机遇。此外,非钢产业的生产技术也较为落后,高质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较缺乏。
4、历史遗留问题多、负担重,企业运行机制不尽完善,不能很好地适应非钢产业的发展,等等。
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,钢铁企业要学会“两条腿”走路,既要做强、做精主业,又要不断提升非钢产业的市场竞争力。为此,钢铁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,通过观念、方向、机制、运作等多管齐下,高起点地完成转型布局。
1、转变观念,统一规划。钢铁企业不要过分强调“非钢”的概念,“淡化”是为了更好地强化。无论钢铁主业还是非钢产业,都必须作为企业整体业务的一部分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。在制定非钢发展战略方面,企业要跳出“非钢产业就等于钢铁辅业”、“发展非钢主要是为了解决人员安置问题”等认识上的误区。以蒂森克虏伯为例,其非钢产业在资源配置和经营决策过程中,与服务相关的非钢业务往往成为优先发展的业务领域。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在大力发展非钢产业中,以转变观念为先导,不把闲置资源变为企业的“包袱”,而是将其变为企业的一个创效平台,带来了巨大的效益。
2、立足实际,选准方向。钢铁企业传统的竞争优势在于钢铁制造,发展非钢产业必须牢牢立足这个最大的实际。企业要重点发展能够对主业构成支持的产业,有序发展与主业有一定协同作用、能够增值客户服务的产业,酌情发展与主业有关联、能够发挥主业优势的产业。蒂森克虏伯的非钢业务几乎全部围绕钢铁相关产业延伸发展。它以钢材深加工为依托,发展了原材料加工、钢材剪切配送、激光拼焊、机械零部件等基础业务,汽车系统、造船、电梯等制造业务也是这些基础业务上的产业化延伸;以资源整合、物流、仓储管理能力为依托发展了原材料服务、工业服务等业务;以钢厂建设经验技术为依托,发展了工厂技术、项目管理等业务。
3、科学评估,有序推进。确定非钢发展的战略方向,还要科学评估新进入非钢行业的市场风险。全球许多著名钢铁企业在发展某些非钢产业的过程中,出现过因为经营不利而选择退出的案例。特别是那些与钢铁主业相关度不大、钢铁人才技术资源优势无从发挥的领域,失败的案例更多。例如,新日铁在发展芯片业时,曾经陷入巨大的困境。因此,我国钢铁企业在制定非钢发展规划的同时,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现实条件,科学评估新进产业存在的风险,有计划、分步骤地按照战略目标推进。
4、培养人才,强化创新。企业要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,不断吸引人才、培养人才,为非钢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。同时,要注重创建和完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,通过创新形成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,加快非钢产品和产业升级。
5、完善机制,面向市场。由于经营机制的不合理,我国一些钢铁企业的非钢业务经济效益低下,市场活力不能有效迸发。在此方面,钢铁企业要在充分尊重非钢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,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新要求的经营机制,不断推动非钢业务单元向企业转型,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,并通过实施并购重组,不断做大非钢“蛋糕”;打破原有的机构设置“藩篱”,充分整合内部资源,让企业内部较为紧缺的、支持非钢产业发展的各类资源得到高效配置。(中国冶金报)
上一页:取销“自贸区”限制将提升钢铁产品的需求量。
|